分卷阅读12
唱。只是我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希望你,留下绮罗珠玉,锦绣文章…… ————————————————————- 艺人改名字是很麻烦的事。在这个大家竞相曝光,刷存在感的娱乐圈中,改了名字,搞不好大半路人不认识了,以前积攒的人气和资源就打了水漂。当然,娱乐圈里信奉名字风水迷信的艺人也有,改了也不是多奇怪的事。 陶清的名字改动是个例外,公司高层几乎没有多少障碍地同意了新名字,据说是丽莎在会议上大力说服高层:路人大部分能从新名字联想到原来陶清那个人。一来是因为相似,二来是更符合他日后想要转变的风格。丽莎在会议上当场就划给了陶清两个后续资源,都是古装。得了她的力保,高层也同意了。在拍完后,陶清风又会有事情忙活了。 总公司要请个大师测算改名吉日,再对外公布,且容后禀。 第三天,的二稿剧本,终于送到了陶清风手上。上面还注明“修订中,不代表最终效果”。 二十万字的一沓A4纸,有拇指厚度。陶清风拿到的三个小时之内,就从头到尾泛读完毕。 这个时代的文字是横着写的,从左边翻页,字形也不少变了。但大致也都能猜出来。横着读几页,还惊喜地发现能读得更快。 读的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很多形状不同的墨点(标点),隔断了句子。看了一会儿,能大致猜出不同形状的墨点各是什么意义。 这个时代的墨也印得很干净,大楚时候只有雕版印刷,常常沾不均匀。这个时代的字可以排列得这样密集,却没有被墨污花。 大概,又是‘机器’的奇迹吧。 不过,针对内容,读完之后,陶清风止不住升起了很多疑惑。 搜索记忆里,这个献礼片了弘扬A省文化的说辞,还有那天在剪彩仪式上,亲身经历的媒体的报道,都让不了解娱乐圈的陶清风有个初步印象:这部片子应该主要按历史来拍摄。 可是……这里面的剧情,不按照,也不按照的正史,而是取材自这种不入流的演义,怎么上得了台面呢? 这个时代,连这种市井混书,也被后世的人当作正史了? 还是说,这个比大楚先进得多的时代,能够勘证出、是假的,而这种大楚一朝不入流的书籍,才是真正的历史? 不可能啊,大兴史的原始材料,他当年在弘文局看了许多,自己也提供了几页断篇进去。 陶清风想去找书。 他不会用电脑,记忆里原主人也不曾在网上搜索过书籍,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种方便的途经。 今天没工作,苏寻没来,沈阿姨也收洗好餐具后,进小卧室睡午觉。受圣人礼教那么多年,陶清风没法去敲女性睡觉时房间的门。 想到苏寻捧着手机指给他看那些未接电话,记忆里也有几幕,是身体原主人在使用这个小方盒子。陶清风咬牙拿起来,想试着cao作一下,能不能“打电话”问苏寻。 屏幕发出的亮光又把他惊了一下,九宫格数字密码让陶清风直皱眉头。 怎么按……? 他拼命按着头,想要从那里面榨出来什么似的,慢慢的,脑中似乎有隐约雾气散开,几个数字从意识深处浮现—— 他连忙按下那几个位置,手机密码锁解开了。 这个小盒子里,包含着这个时代最尖端、最核心的东西。勤学好问的陶探花,立志要学好它。 而且,刚才拼命想出的数字,也让陶清风意识到,如果再给他一些时间,放大执念去深挖迷雾深处的记忆,说不定就能看到更多东西,进一步了解身体原主人。 或许因为他接受一部分记忆时,要细看细想的太多,导致头痛欲裂。才无法看清更多东西。等他休息些时日,再去试图啃这脑海中迷雾般的“天书”。 再是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的教诲铭记在心,就不仓皇了。 就算解锁了,这手机上眼花缭乱的东西,还是让他双眼直发愣。好一会儿,才根据文字来辨认:联系人—— 联系人的界面下面是个“A”,陶清风不认得这个符号,也不会下拉菜单。 A下面是个名字:阿兰。 这是谁?搜索了一下记忆,找不到,他不敢贸然点,也不会返回主界面,拿着手机像个烫手的玩意。只好叹了口气,又放在一边。 陶清风决定亲自出门去找书。他默默在心里念了一遍:手机,钥匙,钱包。这个时代必带的东西。哪怕手机不会用,还是带在身上,实在不行,就请人帮他用。反正他已经会解锁了。 他在餐桌上给保姆留了张纸条,毛笔写的,竖排,繁体字。 寻书,晚归,勿等。 不提沈阿姨起床后看到那张纸,嘴巴又成了个无比圆的O型;只说陶清风离开了公寓。这尚是他第一次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出屋,内心有些紧张,主要是怕迷路,找不回来。 于是他走得很慢,一直在记路。一边观察这个时代的街景。 再是光怪陆离的景象,起码是一衣带水,同样文字语言的族群。虽然世殊时异,但共有的文化记忆,在心理上还是让陶清风有了安慰。 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还好没变”的东西,不止是桂花。 街中川流不息的车辆,在陶清刚醒来的时候,造成过很深的阴影,若不是记忆里知道这叫汽车的代步工具,他定会以为是神话降临的怪物。 而现在,他不但认识了这种代步工具,甚至有了两次乘坐“出租车”的经验,虽然都是沈阿姨带他坐的,只需要告知目的地,就能很快到达,实在非常便捷。 陶清风慢慢在街上走了一会儿,琢磨着,找谁问一下,哪里能看书买书,然后乘坐那个叫“出租车”的东西,送他过去。 可是,也不能冒冒失失的,随便拦着个人就问。因为他这身打扮—— 黑风衣,低檐帽,墨镜,围巾。 这是第一天出门时,在沈阿姨疑惑的“小陶哥你怎么不武装好”的指导中,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千万不能露脸在大街上走,明星会被围观的。 设身处地想一下也能理解,当年一甲登第游街,自己尚且只是在街上转一圈,后来出门时,就接二连三地被人指认出,带来不少麻烦。 这个时代,手机和各种屏幕上,明星清晰的模样每天都在出没,认识自己的人,会更多吧。 所以陶清风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是秋天,戴帽子围巾的人并不多,他这副打扮,依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还好并没有人来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