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书单 - 经典小说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在线阅读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57节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57节

    赢政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见过郑国渠,但今天也是第一次从这样整体的高处看到郑国渠,如同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险壁之中穿过。

    这是他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大工程,于他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渠,并不是由郑国建造的,而是他的主事者名为郑国。

    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人。他从韩国来劝说大秦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修建一条水渠,这样可以更好的灌溉大秦的农田,为大秦统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但他本意其实是想用这个来拖垮秦国,最不济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时机。

    赢政自然清楚。

    但是他却对郑国提出来的这个建议非常心动。因为关中一带的确需要更多的水源灌溉,农人们的耕田才能收上更多的粮食。

    所以他应允了郑国的要求,并且派他主事。

    那时候,他刚登基,十几岁的年纪,胸膛里的鲜血都是热的。

    除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或许还有一些些想法是留给全天下的农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统治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粮食多收那么一点。

    赢政回忆起往事,竟然有些怔忡。

    而在民间。

    有农人嚎啕大哭:“这就是我当年去修的郑国渠啊!”

    小孙子好奇的问:“大父,这就是你之前对我说的开出来的水渠?好漂亮。大父,你哭什么?”

    头发花白的农人擦去眼泪:因为太苦了。

    太苦了!

    当年和他一起服役的,十个人里面就有三四个永远的埋葬在了那里。他是运气好。

    但是,若让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去,或许他依然会选择去。

    因为只有这条水渠开出来了,他们家的田地,邻居家的田地,才

    有了现在的水源,才能产出粮食。

    而且,郑国渠居然几千年之后依然存在,老农人有些骄傲的挺起胸膛。

    这是他修的啊!

    汉朝。

    汉武帝看着龙首渠的遗址,脸都黑了:……

    凭什么连秦朝的郑国渠都留下来了,但他们大汉的龙首渠却只剩下个遗址?

    刘彻的脑袋上简直要飘出一行问号。

    我那么大的龙首渠呢?

    还有,路小染,你不是要讲盐碱稻吗?讲什么龙首渠?!

    生气!

    【这叫让土地适应种子,但到了现代,农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不让种子来适应土地呢?我们完全可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种子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学家们的努力,如今的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沃士。既有着耐盐碱的高产水稻,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种。】

    黄河三角洲。

    “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中国农科院多年的育种之后呢,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塞外江南。”

    随着记者的镜头,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一块是用作饲料的偃麦草,同样是新开发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

    一大片青青的牧草随着风摆动。

    “那一边是豆田,我们新开发的大豆品种,打出来的豆浆没有腥味,口感也要更绵密。”

    “还有这里,你吃一下,这是我们的耐盐碱西红柿。”科研人员摘了一个西红柿给记者,看上去鲜艳欲滴,颜色十分漂亮,记者也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感觉味道很浓,比平时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

    对!这个品种的番茄红素比普通品种高了20%。科研人员得意的笑起来,她看了看周围的盐碱地,“其实盐碱地很适合积累农作物的风味,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越多,口感也就更好。我们这里的品种在试验完成之后也会向周边的老百姓推广出去。”4

    记者和科研人员走到了一片水稻田的附近。

    此时正在收割水稻。

    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收割机所到之处,水稻齐齐

    的倒下。

    “这里就是袁老团队的试验田,主要种的就是耐盐碱海水稻,它的颜色和普通的水稻不一样,因为富含硒,颜色要更红,颗粒也要更大。它的营养价值比普通水稻是要更高的。

    “那它的产量是多少呢?”

    “那边正在进行产量测定,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一组数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538公斤!

    盐碱地的百姓们满含热泪,看着后世长满了水稻和各种瓜果的盐碱地。

    原来,这真的是人力可以做到的!

    他们梦中的场景。

    有农人转身就往屋子里走。

    “你干啥去?”

    那农人闷闷的拿了锄头出来:“挖渠去!”

    没听到仙画说吗,引入灌溉是可以控制盐碱地的。虽然他们没有这些神仙一样的农学家为他们带来高产的种子,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双手。

    有人嗤笑:“你又能挖多长时间?等你挖完的时候,估计也死了吧。”

    “那就我的儿子再接着挖。”农人认真的解释,“我的孙子再接着挖。就算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的子孙们也能看到那一天。”

    他指了指仙画上的场景。

    那人沉默了,叹了口气:“我和你一起。”

    试试吧,说不定真能看到那一天呢?

    【这种耐盐碱的高产水稻正是袁老后期的主力攻克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20年的时候,由他的海水稻研发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耐盐碱海水稻,产量测试已经达到了一干多斤!同时,他受到迪拜邀请,在那边的热带沙漠中也开展了海水稻种植的项目,经过五个月的生长,水稻已经成熟。项目组邀请了不同国家的专家前来做产量测定,评估其产量在800-1000斤左右!】

    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太阳底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一只小蜥蜴偷偷的冒出头来。

    这里是沙漠,除了本地的几种原生植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在这里能够生长。

    它是人类的禁区。

    旧早错头一块 左梦区田

    但是德大一转,在宗区

    里,如今却生长有一人下生机打打印同卒小陷。

    一转眼,水稻成熟了,它们有着和沙漠同样的金黄颜色,但是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是生的希望。

    无数外国的专家看着机器在收割水稻,眼中满怀激动。

    一位高鼻深目的专家对着记者说道:“预估产量能有四百公斤,在沙漠中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作为南征北战的马上皇帝,李世民是见过沙漠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居然能够看到沙漠里长出了水稻,虽然只是仙画上所见。

    他深吸了一口气。

    沙漠!1.5亿亩盐碱地!

    要是这些地方都种满了水稻,那产量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呐。

    估计好几个大唐了!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吗?

    不,这是人类进入了神明的领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首位发现海水稻的是广东的农科学家陈日胜。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抗性,而袁老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高产。陈日胜也说袁老是他的伯乐,没有他的关注,海水稻项目的推广就没有现在这么顺利。】5

    【耐盐碱高产海水稻也是袁老去世前一直在主持的项目。】

    【2021年5月22日,袁老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被安葬在自己工作过一生的地方,长沙。国旗覆棺,是国葬的规格。他遗像后面的石头上,刻上了他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葬礼的这一天,长沙市的市民们和从各地赶到长沙市的人们自发走上街头为袁老送行,十里空巷,万车齐鸣。】

    【袁老自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也没有官位在身,但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他们知道是谁让自己吃上了饱饭,不用再受饥饿之苦。】

    缓慢又悲沉的音乐响起。

    灵车的队伍缓缓的驶出医院,向殡仪馆开去。

    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路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站满了长街十里,但大家都没有撑伞,只是安静的站在路边,没有逾越一步。

    有的人举着白色的花,有的人举着黑白的纪念横幅,双目含泪的注视着灵车远去。

    不知道是谁率

    先喊了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所有人都跟着喊了起来:

    “袁爷爷,一路走好!”

    路边的车子也都慢慢的停了下来,摁响了自己车上的喇叭,响声在城中回荡。

    哀悼会的那天,无数的老百姓撑着黑伞去给袁老献花,孙子扶着爷爷,父母带着孩子,一代人又一代人,队伍绵延几里,但没有人离去。

    有车队免费接送前来长沙悼念的民众,有人在现场免费的派发鲜花,有外送员每送一束花就捐帽鞠躬。

    堆满了鲜花和稻谷的雕像前,还有无数张手写的小卡片。

    “袁爷爷,谢谢你让我们吃饱了饭。”

    “此刻,我是一名有神论者,虔诚地愿您,化为了稻神,乘万家炊烟而去!”6